弦歌不辍四十载,薪火长传启新篇。从1985年新余市职业大学在荒岗山丘中艰难起步,到如今跻身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行列,新余学院的40年,是一部扎根赣西大地、服务地方发展的奋斗史,更是一曲几代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坚守育人初心的奉献歌。在40年的成长历程中,涌现出一批批平凡而伟大的师者,他们以知识为犁、以爱为种,在艰苦办学条件下播撒希望,在时代变迁中坚守使命,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深刻内涵。
1983年,新余撤县复市之后,钢铁工业崛起,人才缺口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1985年,新余市职业大学在城北荒丘上应运而生。首批师生在半边楼里开始教学——教学楼因资金匮乏仅建成了半栋就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缺乏师资,便“借智引才”,聘请中学老师、行业专家、兄弟院校教师到校授课;经费短缺,便“节衣缩食”,用“伙食尾子扫一点”的智慧化解燃眉之急。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一群怀揣教育理想的教师,以垦荒拓野的勇气,点燃了新余高等教育的星火。
1986年,黄健保老师从中学调入职大,成为学校建校的首批教师之一。黄健保的古文造诣颇深,讲授的古代汉语课程,条理清晰、生动有趣,总能将那些跨越千年的文字变得鲜活。他组织1986级文秘专业学生参观珠珊镇洋津柑橘场,并要大家写调查报告,让学生真正接触社会,亲自实践,写出书上没有的东西。他担任1989级中文专业班主任时,班上学生提议创办文学刊物,他全力支持,不仅为刊物取名《仰天岗》,还陪着学生用钢板、铁笔手工刻写蜡纸,在油墨香中见证一群年轻人的文学梦想生根发芽。他常说:“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退休多年后,学生们仍记得教室门口那个准时等候的身影,记得黑板上他用来批评逃课学生的诗句——那些没有尖锐指责的文字,比任何说教都更能唤醒青春的自觉。
1987年,作为新余市首批引进人才,唐珮瑶老师同样带着对教育的赤诚,从吉林来到新余这片陌生的土地。唐珮瑶坚持不懈深耕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科研,在《文史知识》等国家级权威刊物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并与省内高校学者共同编撰《中国文学史引文释难》等教材,为古典文学教学提供了珍贵的参考资料。1994年,他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与突出的教学业绩,成为学校首位获得教育基金会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的教师。对学生,他更是倾囊相授。中文系历届考取研究生的同学皆难忘唐珮瑶课后耐心答疑解惑、认真推荐考研书目、真诚鼓励支持的点滴往事。一次课后,有学生与唐珮瑶探讨庄子哲学对杜甫诗歌的影响,两人一聊便是整个中午,忘记了吃饭;下一次课后,唐珮瑶递给这位学生几张信纸,上面用工整漂亮的钢笔行书写着十余篇有关庄子哲学的论文篇目,还有杜甫诗歌中引用到的60余个庄子典故,唐珮瑶耐心地交代他今后在读杜诗的过程中注意收集整理出处,再用心进行探索和比对。唐珮瑶儒雅的谈吐、渊博的学识、热忱的育人情怀深深影响了这位学生,激发了他对文学研究的浓厚兴趣,毕业后他一路深造,最终取得名校博士学位。
1992年,新余市职业大学升格为新余高等专科学校,学校进入“扩大招生、规范办学”的攻坚期。面对数次因办学门槛不足而被亮“红黄牌”警示的压力以及工科专业从零起步的挑战,教师们以“敢为人先”的魄力,推动学校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型,在专业建设、服务地方、学风建设等方面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93年,周海清从新余市科委调入新余高专工作,肩负起组建工程系的重任。当时的工程系,无师资、无场地、无设备,是一张名副其实的“白纸”。为了组建师资队伍,他连续数月奔波于省内外高校与企业,曾为说服一位自动化工程师加盟,连续3天守在工厂门口,从行业发展谈到地方需求,用诚意打动对方;为解决教学设备问题,他带着团队维修废旧仪器,甚至动用个人关系联系企业捐赠。一年后,工程系不仅有了固定教室,还建成了电工电子实验室,首批工业自动化专业学生顺利开课。在教学中,他坚持“让知识扎根实践土壤”,讲工厂供电课时,带着学生到新余开关厂车间,指着配电柜讲解短路保护原理;学生课程设计遇阻,他带学生到企业观察设备正常运行,手把手教他们如何兼顾成本与安全。他还敏锐察觉到工业化进程中对自动化人才的需求,推动开设机电一体化、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并牵头与上海石化、新余开关厂等10余家企业建立实习基地,构建“教学—实习—就业”的闭环模式,工程系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位居学校前列。课余时间,他总爱“泡”在学生宿舍,既解答专业疑问,又关心学生生活。得知几位农村学生缺少棉被,他悄悄把家里的棉被抱到宿舍;有学生因家庭困难想辍学,他联系公司可以提供勤工俭学岗位,还自掏腰包补贴学生生活费。“周老师的课堂教我们做事,课后教我们做人。”学生们说。
1995年前后,学校大力整顿教风、学风和考风,王师略、刘佩琼、王茶生和万桃涛4位老师因监考尤为严格,被师生戏称为“四大名捕”。教有机化学的王师略老师,在教学中严谨认真的态度令人钦佩。她教导学生的经验丰富,但坚持年年撰写新教案,每一堂课都经过精心准备,确保将最准确、最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她对待教学一丝不苟,几十年来从未因个人原因耽误过一节课,也从未出现过迟到早退的情况。每次上课,她都会带着不一样的颜色的粉笔,以便于在板书时以不同的颜色标注不同的内容。一堂课下来,一黑板的板书整整齐齐,条理清晰,重难点一目了然。
2010年,新余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站在新的起点上,教师们以“对接地方优势产业,服务新余发展大局”为使命,在教学创新、科研攻关、育人实践中展现出新时代地方高校教师的担当,为新余建设新型工业城市添砖加瓦。
机电工程学院的彭梅香老师,电力学校毕业后守过水库、进过电厂,爬电线杆、架高压线,甚至钻过发电厂的烟囱。丰富的实践经验让她在学生们面前充满自信。她的课堂总能化枯燥为生动——把电路图说成“电流的旅行故事”,用生活类比讲解复杂公式;讲解“变压器原理”时,她带学生去学校配电房实地观察,“变压器就像‘电的翻译官’,把高压电‘翻译’成我们能用的低压电,缺了它可不行。”彭梅香长期承担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她敏锐地捕捉到国家电网扩招机遇,为让教学紧贴行业需求,她每年花大量时间搜集国家电网考试真题,整理出厚厚的考点精粹,不仅有知识点解析,还有根据经验预判的重点题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每年考入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的录取率,都在全省高校中名列前茅,创造了非专业院校的一个“奇迹”。“不能让我的学生一毕业就失业,那是我做教育的失职。”这是彭梅香常挂在嘴边的线年,彭梅香被确诊为左侧肺恶性肿瘤,做了左侧肺全切除手术。患病后的她在与疾病作斗争的同时,仍然牵挂着她的学生们。2019年,一名学生因面试屡屡碰壁情绪低落,彭梅香连续一周陪他模拟面试,从自我介绍语气到简历排版逐字打磨,还联系供电公司的往届学生“传经送宝”。最终该生成功入职,他在感谢信中写道:“彭老师不仅帮我找到工作,更让我学会了不放弃。”
2021年国家电网考试前夕,刚做完放疗的彭梅香拖着虚弱的身体回到学校,在教室给学生辅导。起初坚持站着讲课,后来体力不支就坐着讲,声音沙哑了就喝口水继续讲。学生发现,她准备的复习资料上,密密麻麻的批注里还沾着淡淡的药渍。“看到彭老师这样,我们哪敢偷懒?”当年,该专业录取率再创佳绩,学生拿着录用通知专程去医院看望她。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吴闰生老师,是课堂上的“明星教授”。学生们说,每次吴老师进教室,掌声总会雷动。这份肯定源于他对教学的极致追求。在光伏概论课上,他擅长将枯燥理论转化为鲜活案例,把复杂原理拆解为通俗表达,让学生觉得“像在光伏世界探险”。他常将最新科研成果和产业案例融入教学,架起课本与现实的桥梁。即便在攻读博士、从事博士后研究和访学期间,他也始终牵挂教学,带着“如何让教学更优质”的思考汲取养分。学成归来后,他将前沿教育方法的理念与科研思维融入课程设计,采用项目式学习、案例式教学等方法,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他既专注基础研究,又注重成果转化。作为学校服务地方博士团队的成员,他深入企业一线解决产业痛点。在磷酸铁锂电池研究中,带领团队将电池容量从1600毫安时提升到2000毫安时,达到行业第一水平,相关这类的产品累计销售额超10亿元,为地方经济注入动力。2025年8月,他与江西省汇亿新能源有限公司联合申报的“≥2000mAh高容量高安全圆柱磷酸铁锂电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荣获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对学生,他更是悉心指导。余英杰在他的鼓励下考入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欧小亮凭借“多功能光伏帽子”项目获江西省挑战杯铜奖,如今已在广东佛山创业。他常说:“科研要顶天立地,既要瞄准前沿,也要扎根大地;教育要用心用情,既要传授知识,也要照亮学生未来。”
在学校组建的“工博士”服务团中,涌现了一批在助力地方企业科学技术创新中发挥非消极作用的博士。土木工程专业的张建营博士帮助江西中材新材料有限公司发泡陶瓷墙推进技术改进和示范应用,公司业绩持续攀升。“有时候,来厂里拉货的大卡车都排到了马路边。”公司董事长孔令珂自豪地说。
本校毕业的李水根老师,在取得硕士、博士学位后,回到母校工作。作为“工博士”服务团的骨干成员,他带领团队入驻江西鑫德新科技有限公司,潜心于废弃电子物料的资源循环利用。其研发成果“含元器件废电路板汽馏热解系统研究”经江西省科学院科技成果评价中心评价为国际领先水平;成功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污染治理和节能减碳”专项资金1930万元,有关技术已经投入产业化应用,预计实现出售的收益1.5亿元人民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李水根说:“作为工科博士,我们深知‘纸上得来终觉浅’,实验室的成果若不转化为生产力,就失去了价值。我们最终选择深入车间、驻扎一线,就希望用所学所长为企业雪中送炭,解决中小企业资源短缺、技术瓶颈的困境,这是我们对社会的一份责任,也是工科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初心。”他以学生为核心打造了“能源材料及应用创新团队”,带领团队多次与湖南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进行合作,为学生搭建科研提升的学习平台;指导学生成功申报多项专利和创新创业项目。“让学生在毕业后既能考研、读博,又能成为地方企业的主力军”是李水根的目标,也是他一直前进的动力。
40年风雨兼程,新余学院的教师们用行动凝练出独特的“为师之道”——那是唐佩瑶、黄健保们在“半边楼”里坚守的“拓荒精神”,是周海清、王师略们在高专时期践行的“实干精神”,也是吴闰生、张建营、李水根他们在本科阶段彰显的“创新精神”。他们没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有把每一件小事做到极致的执着。
新余学院作为一所年轻的地方高校,因这样一群教师而厚重;这些朴素的为师之道,因扎根大地而动人。正如新余学院校史中所写:“从荒岗山丘到大学城,每一步跨越,都是教师们用坚守与奉献铺就。”如今,新余学院正朝着“申硕”目标奋力前行,在突围抢位的新征程上,这群教师依然是最坚实的力量,他们必将续写更多地方高校育人报国的动人篇章!